“只要人不垮,果园就不会垮”——沅江市七旬党员张伏希的十年创业路
2023-06-18 04:51:17    益阳日报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视频加载中...

视频:丁祺

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玲 通讯员 刘阳亚雄 许韵瑜

2018年,40亩葡萄架被大雪压倒,他损失20余万元;2019年,他住院治疗85天,丰产的葡萄烂在果园;2020年,他被水果商骗走5000多公斤葡萄……

很难想象,经历这些扎心事的竟然是一名72岁的老人。他叫张伏希,十年前,退休的张伏希本可以喝茶、养花,享受悠闲的晚年生活,他却不走寻常路,决定开辟果园,发展绿色农业。 “13岁时,我下放在草尾镇熙福村(原新乐村),家门口种了5棵桃树,嫁接后,桃子又大又甜。”回忆起当知青的经历,张伏希眼里散发着光芒,他说,“我在这生活了18年,当过基层骨干、指导员、会计、大队长,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,搞工作时,大家都支持我,这里就是我的家。”

少年、青年时期的经历和情怀,成了他日后重返黑土地的原动力。

2014年,张伏希拿出多年积蓄,借款100余万元,在熙福村建设福彩庄园,共流转土地30亩,种植黄桃、葡萄。第二年,规模扩大至368亩,他决心走农家乐路子,发展水果种植面积140亩,精养鱼塘29亩,种植水稻199亩,并修建了古典门楼、围栏、高速护栏,新增路灯、音箱、健身器材,在村道种植了樱花、紫薇花等十余种花草。张伏希把果园当成家园经营,傍晚,来果园散步、赏景、跳广场舞的村民络绎不绝。短短两年,村庄的颜值持续刷新,高峰时期,共有60余人在果园务工,每年发人工工资50万元,村民们喜笑颜开:“生活不比城里人差。”

记者在果园里穿行,葡萄青翠欲滴,黄桃伸手可摘,淡淡的果香抚慰人心。张伏希一边采摘,一边介绍果树品种,“最好吃的是鹰嘴桃,从衡阳引进的品种;这个叫皇冠脆梨,水分多、甜度高……”一圈下来,记者的衣服已汗湿,手臂被蚊子叮咬出大包。张伏希麻利地推着一小车黄桃,分享果园养护心得,“我年纪大,必须天天学,才不会被淘汰。出去一趟花费大几千,但技术学到手了,心里还是欢喜。”近年来,为钻研技术,张伏希跑遍四川、上海、江浙等大型种植基地,调研市场需求,甄选优质品种,历时6年完成品种改良,品种从35个减少至22个,确保一年四季有果实采摘。

创业10年,因庄园面积大,日常管护难度高,加上期间住院两次,收益不尽如人意。不少朋友劝张伏希“跑路算了”,他却沉醉在果园梦里不愿“醒”。“家在这,我不能跑。只要人不垮,果园就不会垮。”问他何以要“一条道走到黑”,张伏希吐露心声,“看到果园丰收,感觉再苦再累也值得。尤其是发工资时,看着村民们点‘红票子’,比自己赚钱还开心哩!”

虽然创业并没有赚到大钱,但张伏希赢得了人心。村上的脱贫户在果园务工,不担心返贫。去年,张伏希的女儿、外甥女纷纷投身果园事业,进一步优选品种,减少种植面积,与广东、长沙等地的果农建立合作,打通销路,张伏希身上的担子轻了一大半。去年,果园开始扭亏为盈。今年,黄桃产量2万余公斤,葡萄产量预计在7万公斤以上,果园迎来丰年。

采访间隙,果园里人声鼎沸,100余名游客体验采摘之乐,张伏希忙着摘果、分装、收钱,几乎是连轴转。他抹着汗水笑道,“每天5点起,忙到晚上八九点,经常累得脚抽筋。但听到游客讲桃子又甜又脆,做事的劲头又上来了。”

标签: